筑围墙的优点清楚明了。但筑围墙的坏处,也在所难免,至少这围墙一筑,便与外界少了沟通互动。于是乎,我就难免想到苏州园林。那些院墙上一列列漏窗,吸引着你逐窗欣赏,窗窗都向你透出一幅风景画。墙面把园林表里的山水一分两半,漏窗又将分隔的山水连成一气。正所谓:“没有长墙的遮隐,则一目了然;没有漏窗的泄漏,就关闭抑郁。”而明代造园大师计成的话,更让人恍然大悟:“纳千顷之浩瀚,收四时之绚丽。”这大略就是苏州园林之墙窗规划的精巧高超之处了——既保留了墙应有的功用,又经过窗避开了墙的坏处,使墙外与墙里的山水对应,更令行人与游人、人与景双双互动,这是怎样的一种诗性心情呀!
提到围墙其形其状、其功其过,不由的令我想到其实在社会日子中,不也存在着另一种“围墙”吗?尽管它无形无影、看不见摸不着,但它厚厚实实,没有“漏窗”,坚强地阻断了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往来,以致使有些人处于彼此防范、乃至仇视的精力状况。想起在“前所未有”的时代,呈现过“人人自危”的现象,每个人心里都筑起了“围墙”,你防范着我,我防范着你。于是乎,趋“利”避“害”最好的办法,就是把自己装在“套子”里,在他人面前筑起“心墙”,以免他人窃视,以免被人捉住凭据。
可人与人之间互筑“心墙”,到底是悲痛的,关于每个人而言,亦未尝不苦楚。究竟,人是集体动物,每个人都日子在环链之间。人类一起日子的绵长阅历供给的经验教训,使人们发现并树立了一些最一般和最基本的特定性格,如仁慈、诚信、公平、自在。而树立这些特定性格,呼喊人与人之间撤除“心墙”,做到坦诚相见、诚信沟通、真挚协助。
撤除“心墙”,古人留下过才智。读书看到这样一个故事:唐朝大将郭子仪,曾在平定“安史之乱”中立过大功,得到唐肃宗的欣赏,赐官中书令,后又晋封为汾阳郡王。平常,郭子仪家的大门洞开,任人随意收支。有一次,他的部下将出任外镇来向他辞行时,郭子仪妻女正在梳妆,她们呼喊郭子仪拿东西竟像使唤奴才相同,让人颇觉为难。其实,外人有所不知,郭子仪这样做,恰恰是为了经过“大门洞开”而有意推倒“心墙”,由此树立一种互信的通道。诚如郭子仪所言,假如高墙闭户,表里不通,万一有什么冤家诬陷咱们不忠的罪名,会有贪功嫉贤的坏人添枝加叶将它说成现实,到那时九族诛灭,懊悔就晚了。郭子仪不可谓不明智,“大门”连着“心墙”、“心门”,大门一开,表里一通,其光明磊落之心自能保其平健康福。
假如说,郭子仪之“大门洞开”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的话,那么,时至今日,特别关于不同程度存在“文人相轻”现象的学术界而言,推倒“心墙”,打开心扉,遵守真理,坚持百家争鸣、百家争鸣,理应成为一种品德寻求和文明自觉。曾有学者直抒己见:“近代国学大师章炳麟,对我国学术奉献不可谓不大,但他对王国维提出的‘二重证据法’却抵死不愿降心采用,还再三劝诫门下弟子,不可信甲骨、钟鼎之文,这真是何必来也!”
门户能够立,门徒能够收,但学术的“心墙”必定不能筑。由于学术需求沟通,需求彼此扬长避短,不然,不问青红皂白,一概加以简略否定,这关于昌盛开展学术何益?完成学术的公平、相等、自在,变“文人相轻”而为“文人相亲”,其要义在于门虽设而务推“心墙”、常开“心门”。